有统计显示,过去30年战场上损失的飞机中,被红外导弹击落击伤的约占93%。因此,如何有效对抗这些红外导弹一直是军工业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在人们印象中,对付红外类制导弹无非就是扔扔曳光弹,但这毕竟只是被动干扰,太过被动。早在上世纪60年代,欧美就开始寻求发展主动定向干扰器技术。
1962年,诺·格公司研制的首款机载主动红外干扰系统(IRCM)在F-4战斗机进行测试,并成功干扰了“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1970年,AAQ-4成为世界上首款机载主动红外干扰系统,该系统后来被用于B-52/B-66轰炸机、EB-66电子战飞机以及RF-4C侦察机等飞机上,并参与了越战。
和AAQ-4类似的早期红外干扰系统一直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成熟、大规模使用的典型代表有用于美军各类军用直升机ALQ-144/157系列,用于美国“空军一号”专机的ALQ-204系列等等。
这其中BAE打造的ALQ-144/157系列无疑是使用最广的,在世界范围内总共交付了近9000套。此类系统的用之所以会爆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上世纪八九年代后红外制导导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尤其是便携式防空的扩散对于低空飞行的直升机、“笨重”的运输机等大型飞机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军由于忌惮伊拉克的“针”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突击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加装了ALQ-144,三分之二参加海湾战争的“阿帕奇”都进行了类似升级,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期间,只有一架“阿帕奇”被“针”击落,而那恰好是少数没有进行升级的。
以上就是关于无人机写频干扰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后期大家还有相关DDS干扰的问题,大家可以持续关注东方哨兵官网。